来源:中共宿城区委办公室微信公众号(点击蓝字观看原文)
苏鲁边区抗日游击大队
1938 年春,宿迁人蔡少衡出任国民党山东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秘书,向国民党苏鲁皖游击总指挥李明扬作汇报,李批准建立鲁南游击区苏鲁边区办事处,任命蔡少衡为办事处主任。
蔡少衡途经家乡宿迁,准备组建一支武装力量,作为苏鲁边区游击队的基础。找到马爱亭,此时马爱亭正准备按于化琪的通知,将队伍拉到鲁南去,马遂约张荫棠共同带领60 多名自卫队员一起前往临沂层山。这支队伍成为苏鲁边区办事处的第一批武装,被编为办事处警卫部队。在临沂、郯城、费峄一带,曾多次打击日军。1939年7月,马爱亭、张荫棠回到宿迁,和蔡贡庭一起,打出苏鲁边区抗日游击大队旗帜,并迅速发展壮大,成为开辟宿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力量。
马爱亭
武海峰领导的抗日联防队
武海峰出身于县南武家圩的望族之家,父兄均曾任过地方董事,他本人在南乡也颇有影响。在宿迁钟吾高小读书期间,他参加过反帝爱国运动。土地革命时期,在地下党宿迁县委书记马伦、县南乡地下党员刘颖生的影响下,他毅然和封建地主家庭决裂,积极组织农民协会,参与农民抗租抗税的斗争,并主动资助地下党活动经费。抗战爆发后,他卖地买枪,组织群众抗日武装,汇合大陆庄、大华庄抗日武装,组建起抗日联防队。后来,该队被改编入苏皖纵队运河大队。
大陆庄(今陆家庄)
坝窝伏击战坝窝伏击战
1939年10月,邳宿睢抗敌自卫团改编为陇海南进支队独立团,彭柏华任团长,叶可泽任副团长,吴云培任政委。11月10日,独立团在窑湾北苗窝整编后,开到坝窝(王官集西北角自然村庄)驻防。当天获得宿城日军配合皂河日伪军于次日对王官集一带进行“扫荡”的情报,决定在坝窝打一场伏击战。
次日黎明,独立团按照既定部署,来到设伏地点。下午1时许,日伪军100余人分乘4辆汽车,向王官集开来。在离坝窝大豁口只有100多米时,吴云培发出开火的命令,一阵排子枪毙伤日伪军多名。日伪军以优势装备疯狂反扑,独立团随即抢占黄河大堤制高点,大量杀伤敌人。激战至下午2 时许,独立团向西北方向安全转移。敌占领大堤后,把村民早已转移的坝窝村十几户人家的草房全部烧光。
武家圩保卫战
1940年2月,宿迁大队上升苏皖纵队2团,随主力到外地作战。宿南日伪军闻讯,遂纠集400 余人,直扑蔡乱庄。当时圩内只有60 余人枪的自卫队,年近七旬的蔡佩恩十分镇定,率队与攻圩的敌人拼搏。战斗由早上持续到中午,日伪军未能进圩一步。日伪军施放催泪瓦斯,同时向圩内连续发射200 多发炮弹。蔡佩恩的儿子蔡承琳、自卫队员尹茂龙、张贵春在炮火中牺牲。他强忍悲痛,沉着指挥,直到居民全部安全转移后,于深夜率部撤出。此次战斗1 名日军指挥官被击毙,5 名日伪军被打死打伤。不久,周边据点的日伪军集结200 多人,又一次向蔡佩恩的自卫队扑来。蔡联络四乡自卫队,从蔡乱庄附近的沈桥、胡庄、苏庄、高庄、陈圩等地四面围攻,把日伪军困在苏庄一处干涸的汪塘内。由于自卫队没有重武器,经过两天一夜的战斗,多名干部战士伤亡,仍未能将敌歼灭。日伪军从青阳、洋河、睢宁等地调骑兵、步兵、炮兵数百人前来解围,被困的敌人才得以突围逃命。蔡佩恩被誉为“抗日老人”。
1942年4月13日,蔡佩恩逝世,终年69岁。边区及各地民主政府均派人前来吊唁。泗宿县人民政府献给他的挽联是“倾塌宿南半壁,减少淮北干城”。
武圩村民抗日纪念碑